- 刘伯温临终前不准子孙学帝王之术,那他的后代过得如何?
- 明朝的潞王朱翊镠和万历皇帝朱翊钧是同胞兄弟吗?他们的关系如何?
- 为什么黄帝叫轩辕黄帝?有轩辕国吗,在现在哪个地方?
- 项羽对人恭敬,亲手给部下端饭,为何人才都跑到刘邦那里去了?
刘伯温临终前不准子孙学帝王之术,那他的后代过得如何?
刘伯温是朱元璋的军师,他虽然为明朝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最后结局很悲惨。
据说是朱元璋暗中支使当时的丞相胡惟庸,在送给刘伯温治病的药中下了毒。刘伯温吃了药后,病情反而加重了,此时他心里早已明白了。
临死之前,叫来了两个儿子,告诉他们,刘家以后的子孙不准学帝王之术,同时嘱咐大儿子,把他毕生所做的《百战奇谋》这本书,和他一起埋了。
刘伯温缓了口气,又说道:“儿啊,为父就要去世了,我死之后,我们刘家的诚意伯爵位会断绝,但是在五世之后,会重新得到一个武将的官职,从此爵位就可以长久的继承下去了,《百战奇谋》这本书,皇帝肯定要找,你一定要埋好,若干年后有人会得到它。你们要切记啊!
刘伯温有两个儿子,长子,名为刘琏,1348年在老家温州青田出生,从小用功学习,考上进士后入朝当官,但是由于与胡惟庸一派意见相左,暗地遭到胡惟庸的陷害,最终落井身亡,年享二十九岁。
二儿子刘璟,出生于1350年,与哥哥一样,发奋读书,最终入朝做官,但他是朱允炆的党羽,后来由于朱棣造反,被抓入狱。
原本朱棣打算从轻处理这些朱允炆派的大臣,但刘璟坚信一臣不侍二君的原则,坚决拒绝再次当官的要求,并且刘璟到处说朱棣是谋权篡位的贼子,朱棣非常生气,立即将刘璟抓了起来,最后被杀悬尸示众。
两个唯一的儿子死了,刘家的传香火的愿望就落在了孙子刘廌的身上。
就这样刘伯温的孙子刘廌继承了诚意伯的爵位,但以后因言获罪,被革除爵位,刘家诚意伯的爵位就此断绝。
刘廌对朝廷十分失望,由于刘廌祖上名望很大,有人请他再去朝中做官,但都被他一一婉拒。他发誓这一辈子都不会再进入官场了。
刘伯温,又名刘基,他自幼聪颖过人、饱读诗书、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能掐会算,而且精通兵法,善作诗文,他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刘伯温是明朝的开国元勋,辅佐朱元璋安天下,为了朱家天下的长治久安,还斩断了多处龙脉。
刘伯温不爱财来也不好色,一心只为社稷苍生,如此忠心耿耿,却不招朱元彰的待见,只封了一个诚意伯,后来还暗许胡惟庸在药中下毒,导致刘伯温病情加重,慢性中毒而死,可见“伴君如伴虎”。
刘伯温临终前叫来两个儿子告诉他们,刘家以后的子孙不准学帝王之术,同时嘱咐大儿子,把他毕生所著的《百战奇谋》这本书,和他一起埋了。而且预知其死后,诚意伯爵位会断绝,但是刘家在五世之后,会重新得到一个武将的官职,从此爵位就可以长久的继承。
刘伯温的坟墓在浙江,我们就是刘伯温的后代,刘伯温不是被毒死的,是人老自然死亡的,我们刘家家谱纪录的非常清楚,刘伯温生前住的房子现在还保留着,我们后代每年的清明节都去扫墓!家里有非常清楚的家谱,还有刘姓家族的礼事会成员,如果有后代有来上坟扫墓,带上家谱,可以联系我们。
一
刘伯温之死是刘伯温自己没看透明朝中央的政治格局和朱元璋的心思。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和其它皇帝一样,这是个没有文化的人,因此格局也不算太大。他认为,马上打天下,但不能马上治天下是对的。
但朱元璋也认为,只有安徽老家的文化人才是可靠的,比如李善长、胡惟庸等,而诸如刘伯温这样的江浙士子则是要防范的。
在明初的政治格局中,以李善长、胡惟庸为首的淮系和以刘伯温为首的江浙系斗争激烈,朱元璋的态度决定成败,而朱元璋则必然站在李善长、胡惟庸这一边,因此刘伯温的失败已成为必然。
刘伯温死前,告诉自己的儿子:无情最是帝王家,此生慎入朝中堂;平安度日是福份,功名利禄皆祸端。
二
然而刘伯温的儿子却并没有明白父亲的苦心,最终都没有好下场。
长子刘琏因不满胡惟庸专权和迫害江浙党,被迫害坠井身亡。
次子刘璟也是个聪明人,早早就告诉建文帝,朱棣估计要造反,宜早日除去,却没有引起重视。朱棣夺权上位后,刘璟誓言不为朱棣出力,后被捕入狱,在狱中***身亡。
明朝的潞王朱翊镠和万历皇帝朱翊钧是同胞兄弟吗?他们的关系如何?
朱翊镠是明穆宗朱载垕的第四子,生母孝定太后李氏,明神宗朱翊钧的同母弟。
隆庆四年(1570年)被父亲明穆宗封为潞王。万历皇帝即位后,对这个唯一的弟弟宠爱有加,让其居京师二十年。朱翊镠受尽李太后的纵容无度和皇兄明神宗的恩宠加身。万历帝曾赐其田地万顷。
万历十七年(1589年)就藩卫辉府。在藩二十六年,在王位三十五年。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孝定太后去世,讣告到卫辉,朱翊镠惊恐悲痛之下,不久即病逝。年四十七岁,谥曰简。
明穆宗朱载垕膝下只有四个儿子,前两个早早夭折,而剩下两个都是孝定皇后李氏所生,也就是后来的明神宗朱翊钧与潞王朱翊镠。
朱翊镠跟朱翊钧是同一个妈生的,朱翊镠比哥哥小五岁,因为穆宗其他两个儿子夭折,所以当时也就朱翊镠与哥哥朱翊钧兄弟俩一起长大,所以感情非常好。
孝定太后李氏出身不高,她对于长子朱翊钧教育非常严格,但对于小儿子朱翊镠格外宠溺,导致朱翊镠从小就无法无天,而万历帝对这个弟弟也无可奈何。
明万历十年,十四岁的朱翊镠大婚,动用各色金三千八百六十九两,青红宝石八千多颗,白银十万两,珊瑚珍珠两万多颗,而实际上明朝亲王成婚只能用金五十两,珍珠十两。
虽然朱翊钧想着前朝反对,但李太后执意如此操办,最终朱翊钧挪用九十多万两军费,将京城之中的珠宝购买一空,最终勉强凑够了钱,还是办了这场骇人的婚礼。
从婚礼方面,也看得出万历帝对于这个弟弟的态度,也能够表明,作为明神宗唯一的兄弟,潞王朱翊镠在当时到底有着怎么样的地位。
明朝的潞王朱翊镠,是万历皇帝朱翊钧的同母弟弟。
万历皇帝对他这个弟弟可谓是非常疼爱,各种赏赐,数不胜数。
潞王朱翊镠的封地在河南卫辉府,第二任潞王朱常淓是万历皇帝的亲侄子。
为什么黄帝叫轩辕黄帝?有轩辕国吗,在现在哪个地方?
黄帝又名轩辕黄帝,根据封地而得名。轩辕国肯定有,在黄帝葬地轩辕台南边,内有轩辕丘,遗址在当今河南新郑市。
河北别争哦,因为涿鹿故城遗址的确在河北,即黄帝城,但黄帝城绝对不是轩辕国。
下面开讲轩辕黄帝的经历,情节有点“打脑壳”,我是路痴,方向感不强,只能绕过具体方位来说,不然我能把自己绕迷糊了。
大伙儿都知道黄帝姓姬,那么这个姬姓怎么来的呢?
黄帝的老妈有蟜氏,名字很喜气,叫附宝。
秋刚至,夏热还未散尽,夜幕刚挂,漫天闪耀着小星星,附宝这时就跑出家门,甩着六亲不认的步子走在吹着微风的田野上。
那时天空很低,还在逐渐上移,星星们盯着这个还有点孩子气的女孩子,善意地眨着小眼睛,附宝嘻嘻哈哈地鞠了一躬,大吼一声:“我代表月亮惩罚你!”
这话一出,北斗七星当场吓得一哆嗦,光芒大作:这也太***了!
刹时爆发的光辉,头也不回地溜进了附宝的肚子里。
北斗七星愣了,还有熊孩子跟星星抢光芒的?赶紧往上升,惹不起还躲不起啊……
为什么黄帝叫轩辕黄帝?
在古代,装有帷幕的车叫″轩"。车前面用于架牲口的那根直木,叫″辕"(车辕一称延用至今)。″轩辕"合称为车,一说古代将士打仗用的战车。
一说黄帝居″轩辕"丘,″轩辕丘"也就是″天鼋丘"。黄帝居此丘,所以称″轩辕"黄帝。
古代的龟是四大灵物之一,而″天鼋"丘应是古代人用龟甲占卜、祭天的地方,所以叫″天鼋"丘(这也许是与农耕有关系)。而黄帝的氏族就居住在″天鼋"丘傍("天鼋"丘又叫″轩辕"丘),所以黄帝叫″轩辕黄帝"。
至于″轩辕国",史上并无记载。这只是在《山海经》中有出现″轩辕国"的称呼,该族有人面蛇身者。这种描写,大概来源于″伏羲与女娲兄妹通婚"的神话故事。而伏羲与女娲皆为人首蛇身,所以就被《山海经》的作者写入《山海经》。又将″轩辕"与伏羲女娲的故事捏造在一起,弄出个″轩辕国"。
至于″轩辕国",就应是在″天鼋"之地。
约五千年前,华夏有五帝。黄帝;颛頊;帝喾;尧和舜。
黄帝是最早传说中的轩辕黄帝。
没有传说中的轩辕国。传说轩辕是古代帝王的名字,姓公孙,居于轩辕之丘。
轩辕之丘在哪里?有争论。有人说在河南省,有人说在陕西省延安。
传说黄帝战胜炎帝于阪泉,战胜蚩尤于涿鹿,诸侯称其天子,后人称其为华夏民族的始祖。
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来历。
根据《山海经-大荒西经》的记载,在上古时代,曾经有一个轩辕国。当时的所谓国相当于今天所说的部落。这个部落的***首蛇身,平时把尾巴缠在头上。这个部落的人寿命很长,“不寿者800岁”,也就是说死得最早的也活了800岁,那么平均寿命应该是上千了。
至于轩辕国所在的位置,老严分析应该在今天新疆塔里木盆地的东北边沿,库车县轮台县一带。除了轩辕国之外,周边还有不死国,这个部落的人是不会死的。不死国的人长相和普通人差不多,但是是黑皮肤。还有一个巫咸国,这个部落的人有资格当巫师。在山海经时代,巫师的地位非常高,甚至比部落首领的地位都高。另外还有个丈夫国。而新疆出土的身高2.2米至2.7米的巨人,正好在距今4500年左右。老严认为这些巨人就是所谓的丈夫国。丈夫指的是一丈之夫,而那时候的一丈相当于今天的2.2米左右。
至于轩辕丘,在轩辕国的稍微东面,具***置是今天的哪里已经无法确证了。老严分析这地方应该是有熊部落的地盘。黄帝出身轩辕部落,姓轩辕,后来当了有熊部落的首领,改姓姬。在有熊部落东迁之后,把轩辕丘作为纪念黄帝的地方。黄帝升天之后,把轩辕丘作为祭祀他的地方之一。他在民间非常受尊重,以至于射箭的人都不敢对着轩辕丘的方向。
项羽对人恭敬,亲手给部下端饭,为何人才都跑到刘邦那里去了?
项羽对待手下好到什么程度呢?如果他的手下生病了,项羽必定会出现,然后抓着手下的手难过上一番,最后项羽还会将自己的饭带过来,和手下分着一起吃。士兵们都因此真心的爱戴他们的“霸王”。
而反观刘邦,对人就是一个坏字,刘邦接见前来投奔的郦食其时,旁边还有两美女伺候他泡脚,看到郦食其来了也没有礼遇,反而破口大骂。就连刘邦的士兵,都觉得刘邦此人傲慢看不起人。
但尊重手下的项羽却不得人心,反而是傲慢无礼的刘邦,最后成为了天下的主人。得到这样一种结果,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刘邦比项羽更加的懂得人心。
刘邦自小在街头混生活,因此他明白荣华对于那些过的辛苦之人意味着什么,他对待手下,只要满足这群人的内心渴望就够了,至于他们过得好不好,刘邦不在乎。毕竟只要条件开在那里,自然会有觉得“价格合适”的人过来洽谈。
而项羽是西楚的贵族,他自小过的好,没有吃过生活的苦,就算他不起兵打天下,生活质量也不会下降。因此项羽并不懂,别人缺的不是有一个对他好的霸王,而是一个能够帮助实现雄心的领导。毕竟都是舍命去造秦朝反,难道只是为了贪图别人的知遇之恩嘛?
因此,在刘邦什么都没有,却空手套白狼,将还没得到的天下分了好几块时;项羽还在为手下生病难过。当刘邦说未来要给手下什么什么赏赐时,项羽依旧在纠结手下怎么生病了。
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分析两人的行为,项羽还在关心手下的生理需求,是渴了、病了,还是饿了之时;刘邦已经在关心属下的精神需求了。毕竟只要给属下吃饭、给他们房子住就可以基本满足对方的生理需求了,不需要做到事事关心;而那些跟着打天下的人才,哪个是真正的想混一口饭吃,他们想要的是建功立业,想要的是名字被历史记住。
韩信曾这样评价项羽:“项王待人恭敬慈爱,说话和气,他的部下有人生病了,他同情落泪,还把自己的饮食分给他们。可是等到部下有功应当封爵时,他缺把官印的棱角都磨光滑了也舍不得给人家,这就是传说中的妇人之仁。”
我们很多人在理解韩信所说的妇人之仁时,常常认为是项羽心慈手软,尤其是他在鸿门宴放过刘邦,最终被刘邦所灭。以至于很多人觉得,如果项羽能够心狠手辣些,或许就可以取得最后的胜利。
但其实呢,这是大家的一种误解,韩信所说的妇人之仁,与所谓的心慈心软、心狠手辣没有任何关系。它更多的是指,项羽在与人相处时,尽玩些虚的客套,却从来不玩真格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与人之间的相处,通常有两种方法:一种就是项羽这种方法,那就是在小处,作得尽善尽美。
比如,“待人恭敬慈爱,说话和气,有人病了,他流泪送上饭食”。这种方法,自然可以增进彼此的感情,可问题是,等到关键时候,却变得犹犹豫豫。
举个例子,一个老板平时和员工相处,在小事上面作得是尽善尽美,平日里对员工嘘寒问暖、关爱有加,各种小恩小惠不断。但是,等员工做出业绩了,希望能够升职加薪时,他却找出一大百个理由推脱拒绝。
至于另一种方式,就类似刘邦的方法,那就是平日待人大大咧咧,一言不合就开骂,但关键时候绝不含糊。
比如,另一个老板平时和员工相处,在小处上是作得非常失败,不仅待人严苛,而且一言不合就开骂,平日里员工只要犯点小错就更是各种责骂。但是,等员工做出业绩了,希望能够升职加薪时,他却二话不说的同意,而且给到你的往往还超出你的预期。
面对这样的两个老板,你觉得哪个老板才是好老板,哪个老板才真正让你感动?显然是后者。
从这层意义上说,项羽对人好,就是小女人的方式;平常卿卿我我,关键时马上就变了样。刘邦对人好,那是男子汉大丈夫的方式;平常大大咧咧,关键时候马上也变了样。
项羽走到众叛亲离的地步,确实是不太让人理解的。
说起来,似乎项羽对人才真的非常好,远远比刘邦对人才好多了。
(项羽)
一是项羽来者不拒。项羽从来不拒绝人才,只要去投奔他的,他都收留,很少有不用的情况。比如韩信无名无姓,但是前往投奔他,他就封韩信为郎中。章邯等“三秦”投降了他,他立刻封“三秦”为王。就算那些投降的秦朝士兵对他说三道四,他一怒之下,坑杀了二十万人,也没有迁怒章邯等“三秦”。由此可见,项羽其实对人才也算是很不错的。
二是项羽宽仁厚道。项羽身上有宽仁厚道的一面。别的不说,我们就看看他是怎么对待他的最大竞争对手刘邦的就明白了。在鸿门宴上,范增多次向项羽提出,让他杀掉刘邦,可以他却一直不忍心,没有杀他。后来,刘邦攻破了项羽的都城彭城,在他的皇宫中为所欲为,他在打败刘邦,并抓到刘邦的父亲和老婆以后,曾用刘邦的父亲来威胁刘邦。但当时刘邦***地说了一句,我们是兄弟,我爹就是你爹,你要杀你爹,请分给我一口汤喝。就算这样了,项羽依然并没有杀掉刘邦的父亲和老婆,而是把他们给放了。
三是项羽有福同享。项羽打下江山以后,并没有称帝,而是只自封为西楚霸王,而且把十八路诸侯都纷纷封王,把江山分给大家,而不是自己独吞。这一点,显然比后来“杀功臣”的刘邦好多了。
但是,项羽的结局却非常糟糕,让人始料未及。尤其是垓下一战,项羽可以说非常凄凉。其实,在垓下的时候,项羽至少还有十万人马。对于项羽来说,十万人马已经非常多了。当年他在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何其豪壮。他的军队要有那样的气势,就算韩信、彭越、英布对他构成合围的态势,项羽其实也绝对不输给他们。可是,韩信只用一招“四面楚歌”,项羽的军队就跑光了,最后只剩下几百人。逃到乌江边上的时候,却只有二十八人。最终又只剩下项羽一个人。这样一种结局,简直就是项羽人生的一个隐喻。
(垓下之战)
项羽对人并不坏,为什么落到“四面楚歌”这样的结局呢?
我认为,项羽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其实在我们日常工作中就能遇到这样的情况:
有的领导,平日里对待同事非常客气、彬彬有礼;而另一种领导,平日里时常大大咧咧、说话直率。
那我们就能据此认为前者是好领导、后者不靠谱吗?
当然不能:前者客气,也许只是人家的礼貌、自我素质的要求;后者看似粗鲁,也许是因为直爽、或者把你当成了自己人。
衡量领导是否优秀的真正标准,从来都不是看表面功夫,而是看涉及到实际利益时的处理方式。遗憾的是,在这方面,由于出身和时代的限制,项羽并不符合人才们的期待。
在刘邦的干将里,有好几位都来自项羽的阵营,比如陈平、韩信,他们都分析过项羽的特点。郦食其、王陵也都对项羽做出过评价,我们可以结合这些人的观点,总结出项羽的毛病在哪。
首先,项羽很小气、舍不得官爵?他也很大方,但只是分对象。
这一点最为我们熟知。比如韩信曾说项羽是妇人之仁,理由是:项羽平日里待人恭敬慈爱、言语温和,看到身边人生病他会心疼得流泪,甚至会送食物表达关切;但一旦要对人因功授爵时,却显得非常小气。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衡山旅游太庙攻略路线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衡山旅游太庙攻略路线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