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小时候也就是7几年时非常冷,现在不冷了为什么?
我是71年的,儿时的记忆中冬天是特别冷的,因为天冷还发生过二次涉及生命的故事,一次是在生产队的牛棚烤火,由于四处漏风,烟气乱跑,为了不让烟气熏眼睛,围着火堆跑躲烟,不小心摔到碰到喂牛的铁勺子边上,正好在眼睛上面,当时血流不止,送到公社卫生院包扎才好了,另一次是在二大爷家烤火,烧的是劣质煤,煤气中毒躺一天才缓过气来,那时候屋檐都是挂着冰柱,白天一整都化不完,特别是下大雪,北风呼呼的,带着凌厉的叫声,听的人心惶惶,雪下的能到小腿肚上面,雪停后就是扫雪,由于雪下的大,只好把雪堆在院子里,院里院外只扫一个人能走的路就好了,放眼田野,全是白茫茫的一片,去县城只能靠看道路两边的树木,这个时候,正好是做红薯粉条的好时候,白天做粉条挂起来冻一夜,第二天早上起来粉条冻的硬棒棒的,家里面取暖一般白天都是木柴,玉米芯是最好的烤火材料,烟少耐烧,天黑了早早就上床睡觉,还是被窝里面暖和,现在是气候变暖了,极端天气多了,冬天也不像冬天了。
七十年代的时候,我还在上小学,那时候,家里孩子多,母亲又去世早,冬天能有件棉衣穿就不错了…记得那时候的我,在家要洗菜洗碗,手不干就要着急去上学,后来就生冻疮,每个手指的第一指节和掌指关节都会起冻疮,一个小手最少七八处冻疮,小手红肿、起泡、溃烂流血水,带上手套就摘不下了,全被血水粘住了…小心翼翼的摘手套,都会揭掉血痂,露出血肉模糊的小手…尽管如此,该干做的事,还要去做…脚也一样,晚上脱不下来袜子,只能先打好热水,穿着袜子,把脚泡进水里,等血痂软化了,袜子才能脱下来…那时候的冬天,雪化的时候,房檐下都垂着又粗又长的冰溜子,晶莹剔透的…家里仅有的炉子,不做饭的时候都用湿煤盖住,怕浪费煤…
现在城市的冬天,有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还有就是保暖产品太丰富了,羽绒服、鹅绒服、貂绒、羊绒、长绒棉…暖宝宝,电褥子、暖气、热风扇等等,面面俱到…可是如果到山区看看,漏风的房子,衣不蔽体的衣服,烧不起的煤炉…还是会冷的哆嗦…
而且现在的食品太丰富了,鸡蛋、牛奶、各种高脂肪、高热量的肉类,都会给人体产生热量…可是那时候粗茶淡饭都不一定能吃饱…
感谢生在这个科技发达的时代,感谢***的多种惠民措施,我们才能看着窗外的飞雪,谈笑风生,讨论为什么现在的冬天不冷了…你说呢…
六十年代冷;河里结冰能走人,鱼塘到腊月,打鱼的人在冰面上走来走去,网鱼还需要沿塘边破冰槽,才能下去鱼网。
下雪天;漫山遍野银装素裹,象北方的冬天。融雪时,几天都是太阳出来才滴滴冻冻,一尺长的冰棱子挂满屋檐。
那时候生活困难;我们正吃长饭,没肉吃,肚子里总觉得空落落的,什么东西都吃,胡萝卜、白萝卜、土豆都生吃。
甘蔗是好东西;只能春节前后才有,年轻人劈甘蔗是***活动,谁劈得好谁吃,一群人津津乐道,一玩一下午。
赶上唱戏;或者是放电影,那个热闹劲,卖瓜子的,卖落花生的,卖糖水的,卖甘蔗的,卖凉粉的,都来戏场上赶场。
年轻男女;就有了谈恋爱的地方了,戏唱着唱着,旁边的年轻人就没见着了,戏散场了,又见年轻恋人,成双成对地冒出来了!
那是个难以忘记的年代;那也是一个幸福的年代!
儿少时故乡的模样儿,你还能记得吗?
小时候 ,各家临水而居,竹林菜园果树,舒适惬意。一到冬天,也是天寒地冻,滴水成冰。经常大雪淹没脚腕以上,而且好长时间都不化。
江苏老家河面上也能滑冰,后来不知怎的就不行了。那冰一年年越来越薄,甚至不再结冰,这么说,气候变暖真是挺快吗?
我家邻居是个驼背,父母说就是以前滑冰摔伤的,而今冬天几乎不结冰,而且,大河小渠也没有那么多了。无疑,老家的环境确实大不如前,当然,生活上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可感觉就是不如以前那么美好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玛曲旅游穿搭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玛曲旅游穿搭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